2021文化領導力論壇:重劃城市文化邊界—摘要紀錄

主題專案
PAA Projects
2

論壇二:不只是區域貨幣──社區貨幣附加的資訊、經濟、文化價值

地方創生、區塊鏈,看似平行的兩條線卻在社區貨幣產生了交集。「將進到社區裡的資源效益最大化」,是這群結合兩者的文化人與科技人所共同建構的目標。透過一步一步說服居民接納資訊處理的協助、鼓勵遊客消費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社區自主的市場經濟,並讓地方文化延續下去。

主持人:于國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管理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與談人:李亞鑫 DTCO聯合創辦人暨執行長
    何培鈞 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本場論壇邀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管理研究所專任副教授于國華擔任主持人,DTCO聯合創辦人暨執行長李亞鑫、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何培鈞,分享區塊鏈技術結合社區創生、永續價值之實踐歷程及探討未來可能性。

從2009年全球第一款加密貨幣比特幣誕生,到2015年智能合約出現,再到近期引發熱潮的非同質化代幣(NFT)。短短十餘年,區塊鏈技術突飛猛進,然而創新科技能如何應用在維護傳統文化,同時也促進繁榮和多元化?

受到冰島極光幣、愛沙尼亞電子公民的啟發,李亞馨在蘭嶼推行自主式數位身分結合部落社區貨幣達悟幣,提供部落自主工具。「在社區貨幣的帶動循環下,建立社群支持、推動社群治理。」希望達到讓財富留在當地、讓蘭嶼部落永續發展的目標。

就論壇主題「重劃城市文化邊界」,李亞鑫從區塊鏈技術的觀點指出,最重要的是「重新定義遊戲規則」,亦即建立區塊鏈協議標準(standard protocol)作為流動、賦能、串聯的工具。「有了標準,交易的可以不是原來認知的錢,而是任何形式的資產,社區貨幣能夠附加的資訊和價值就在此之中。」其中,「流動」是關鍵字,而如何創造流動,他舉例像是數位身分結合原住民部落IP資產,創造多形態的授權收入,或是建立智能合約培養新銳藝術家,驅動更多人參與,「有了流動,生命力就會更強,資產交易就更頻繁發生。」

何培鈞也談及「流動」的重要性。他從實務經驗中發覺地方創生的痛點之一是「青年返鄉發展,政府一沒有補助就休克了,」因此他將竹山社區貨幣背後的技術應用擴大延伸,構築從民間力量出發的支持系統「亞洲創生數位匯流中心計畫」──鏈結企業社會責任(CSR)、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地方創生三大指標,經由專案數位化,媒合企業和地方創生團隊,同時導入數位身分證記錄參與足跡,藉以建構長遠的信任決策系統。透過擴大與外部的連結,帶動地方專案跨境流動,翻轉「困在當地」的窘境。

藉助區塊鏈技術和數位匯流,何培鈞為台灣鄉鎮搭起與亞洲之間的橋樑,他強調「數位鄉鎮」的概念,「雖然竹山實際人口減少,數位人口卻在增加。」于國華認為,這正是「將不同形式的參與者整合成新社群」,發揮串聯力量。何培鈞進一步提出想法,「如果將全台各地零碎散落的藝文關係人口匯集起來,其實也類似一個數位鄉鎮,同樣能透過數位科技媒合藝文工作者和企業的需求,提高雙方互動機會。」

關於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表演藝術虛擬社群」的想像,于國華問到,「在這個社群的數位身分裡,彼此用同一種數位貨幣交易,並且設定匯率機制」的可能性。李亞鑫首先認為「元宇宙」概念應用在藝文產業的發展潛力值得關注。他指出,在這個社群裡,「從創作、消費到社群支持,絕不會是單一平台作主的傳統概念,而是個有標準且更開放多元的生態系統。」此外他也強調,必須先跳脫對錢既定的認知框架,才能真正想像新的遊戲規則。儘管代幣流通會產生自然匯率、區塊鏈去中心化交易也能允許貨幣之間的轉換,「但那並非架構系統的首要之急。」

數位科技漸漸打破虛實疆界,改變著城市文化的創造過程。本場論壇從「不只是區域貨幣」的命題切入,透過不同領域的相互對話,激發我們對未來新圖像的想像和思考。

- Explore and integrate resources in the performing arts industry -

探索、整合表演藝術產業資源 - 表演藝術聯盟
表盟粉絲專頁
+886-2-2362-2227 / paa@paap.org.tw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 版權所有